格式: rar 大小: 6.38K 时间: 2010-04-24 3556 ℃
学术界对社会关系与健康的关系已有了很长时间的研究。早在上个世纪,法国社会学家Durklieim就发现社会联系的紧密程度与自杀有关。七十年代初,精神病学文献中引入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的概念,社会学和医学用定量评定的方法,对社会支持与身心健康的关系进行大量的研究。多数学者认为,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利于健康,而劣性社会关系的存在则损害身心健康。社会支持一方面对应激状态下的个体提供保护,即对应激起缓冲作用,另一方面对维持一般的良好情绪体验具有重要意义。
到目前为止,社会支持一词仍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在早期的一些研究主要以社会结构因素(如婚姻关系)来衡量社会关系,近年来则有越来越多的学者趋向于分析不同来源和不同性质的支持与健康关系。
一般认为,社会支持从性质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客观的、可见的或实际的支持,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和社会网络、团体关系的存在和参与,后者是指稳定的婚姻(如家庭、婚姻、朋友、同事等)或不稳定的社会联系如非正式团体、暂时性的社会交际等的大小和可获得程度,这类支持独立与个体的感受,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另一类是主观的、体验到的情感上的支持,指的是个体在社会中受尊重、被支持、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与个体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对这两类支持的重要性,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多数学者认为感受到的支持比客观支持更有意义,因为虽然感受到的支持并不是客观现实,但是“被感知到的现实却是心理的现实,而正是心理的现实作为实际的(中介)的变量影响人的行为和发展。
![]() |
111.57K |
![]() |
69.92K |
![]() |
1.88M |
![]() |
13.32K |
![]() |
33.43K |
![]() |
60.45K |
![]() |
294.94K |
![]() |
7.85M |
![]() |
4.55M |
![]() |
10.77M |
![]() |
6.27M |
![]() |
23.79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