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是学校开展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活动的基本场所。影响班级建设的基本因素是班级中的交往互动。班级中的交往互动是指班级情境中不同主体间(包括主体自我间)相互的作用与影响、沟通与协调、矛盾与冲突的行为或过程。其核心主要包含三重关系,即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在知识性、社会性以及自我伦理性三个方面的关系。 一个和谐的班级,应该是知识性关系、社会性关系和自我伦理性关系皆协调运行的结果。事实上,班级中交往互动的这三重关系是联系在一起的,它们承载了班级的各种重要功能,包括知识信息交流、社会能力培养以及自我意识的形成等。当然,这三重关系也由于各种内外条件的变化而形成不同作用状态,会直接影响班级的性质变化,制约着班级建设的各种形态的形成。 本书借鉴了哲学、社会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成果,研究了班级中交往互动的主体、功能、类型、具体过程以及在具体建设实践中应该秉持的原则,试图查明班...
班级是学校开展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活动的基本场所。影响班级建设的基本因素是班级中的交往互动。班级中的交往互动是指班级情境中不同主体间(包括主体自我间)相互的作用与影响、沟通与协调、矛盾与冲突的行为或过程。其核心主要包含三重关系,即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在知识性、社会性以及自我伦理性三个方面的关系。
一个和谐的班级,应该是知识性关系、社会性关系和自我伦理性关系皆协调运行的结果。事实上,班级中交往互动的这三重关系是联系在一起的,它们承载了班级的各种重要功能,包括知识信息交流、社会能力培养以及自我意识的形成等。当然,这三重关系也由于各种内外条件的变化而形成不同作用状态,会直接影响班级的性质变化,制约着班级建设的各种形态的形成。
本书借鉴了哲学、社会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成果,研究了班级中交往互动的主体、功能、类型、具体过程以及在具体建设实践中应该秉持的原则,试图查明班级中交往互动的三重关系在班级建设中的内在根据和外在条件。本书以实验学校一线老师的实践材料为基础,具体研究了随着班级建设过程的推进而呈现的班级的社会组织性质、社会系统性质和特殊初级群体性质的嬗变,以及和谐班级建设的具体实践范型。
本书努力突破既往班级研究较注重笼统的师生主体管理类型关系分析的局限,提出了班级交往互动主要是知识性、社会性和自我伦理性这三重关系,并以此为基础,提出班级性质是动态的、变化的,努力建构班级交往互动理论的架构,丰富和发展了我国基础教育的班级建设理论。同时,本书的研究与实验学校的班级建设实践紧密结合,以交往互动理论为指导,突破长期以来在苏联工学制集体主义思想影响下所形成的班级建设中的“管理主义”倾向,初步探索班级建设的几种操作模式,丰富和发展我国基础教育中的主体性教育实践。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