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安静地坐在椅子上,双手搭在一起放在腿上,若有所思地望着斜对面的来访者。
来访者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穿着整齐的西装,头发梳理得也很整齐,不安地坐在他那本应很舒适的躺椅上,正急切地说着话。他的皮肤显得很白净,但是眉头紧锁,嘴也绷得很紧。每说完一段话,他都会停下来,接着,用焦急的表情催促心理咨询师回答自己的问题。(描述)
这个来访者自称是一个强迫症患者,通过朋友介绍来这家心理咨询中心作咨询。不过,他是不是患有强迫症,心理咨询师还没有确定。这是他第一次来咨询,心理咨询师还没有作出初步的诊断,正试图通过多听多看,初步了解这个来访者以及他心理上出现的问题。(点评)
外行对心理咨询有些错误的印象。比如,有些人以为心理咨询类似其他的咨询,就像我们到机场火车站的“咨询台”去咨询。就是“我”有什么问题,“我”就询问,而心理咨询师如同咨询台的那些咨询员一样回答提出的问题。“我”不知道某些心理知识,而心理咨询师知道,因此,“我”问心理咨询师就如同查一本活的字典一样,查出“我”需要的知识。这个来访者也是这样,他试图询问心理咨询师自己是不是患有强迫症,强迫症怎么治疗,希望心理咨询师能马上给出答案。
这也不奇怪,因为心理咨询在中国的发展历史还很短暂。很少有人亲身经历过心理咨询,所以不知道心理咨询究竟是如何进行的。心理咨询并不像外行想象的那么简单,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心理咨询师能做的并不只是回答问题,传授知识,更多的是要通过来访者的种种表现,他说话的内容和行为举止、他的外表和他的反应,全面发现和诊断、评估来访者的心理状况,然后确定如何影响和改变来访者,使他们的心理更健康。
心理咨询师每说一句话,不仅要考虑说的是否正确,更需要根据来访者的具体性格、思维方式、现有心理状态等等分析,确定所说的话对来访者会有什么影响。来访者能否接受,现在是不是到了这样说的时机,这样说应该用什么语气,以上这些,心理咨询师都必须考虑到——而这些考虑必须在短短的一瞬间完成,所以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并不是那么容易的。(讲解)
来访者说了一大堆正常不正常的想法,问心理咨询师是否明白自己的意思。心理咨询师不能仅仅明白了其表面说的意思,还必须了解更多。来访者刚刚进门,心理咨询师就注意到他的外表,发现这个来访者外表很整洁;注意到他的情绪,发现他显得焦躁不安。这些意味着什么?心理咨询师还不知道。于是,他还要听听来访者说什么,听到的是来访者一系列的感想,话很乱,但是表面的意思很清楚,主题就是衣冠楚楚的外表,以及内心中也许并不正常的思想。而这对来访者又意味着什么?他自己的外表也很整洁,是不是他觉得自己内心也有不正常的思想?很有可能,但是,在了解更多的信息前,心理咨询师不打算太快作出结论。作咨询久了,见多了种种奇特的人、奇特的事情,他懂得了一点,就是不能轻易下结论。
外表很正常,而内心有很不正常的想法,或者过着很不平常的生活,有很不寻常的人生经历——这样的事情心理咨询师比来访者见到的多得多。也许这些人只有在心理咨询师这里,才会吐露那些谁都不知道的秘密。心理咨询师不禁很想附和来访者的观点,但是他没有,因为这样做也许不合适——来访者的感慨固然和心理咨询师的感慨相似,但毕竟是不同的。因此,心理咨询师仅仅作了个简单的回应。而来访者随即提出了问题,心理咨询师该怎么回答呢?(点评)
心理咨询师想到了另外一名咨询师说过的事情,也是有个来访者提问。那个心理咨询师老老实实地把问题的答案告诉了来访者。来访者却反驳说,他不同意这个答案。解释和争论了很久后,那名没有经验的心理咨询师想不通,问来访者:“如果你这样清楚地知道答案是什么不是什么,为什么还要问我?”来访者也很爽快地回答说:“为了让你证明我的答案是正确的。”(展开)
于是,心理咨询师只是说:“看来你有些怀疑自己不正常,怀疑自己有强迫思维。是哪些情况,让你产生了这些怀疑呢?”
本书的两个作者:我是心理学教授,也是心理督导师,本书案例中所主要使用的意象对话技术的创始人;另一位作者是心理咨询师,也是意象对话流派的成员,是一位很有爱心的女性。我们是恋人。
如果你也是心理咨询师,如果你也是那种喜欢感同身受地理解来访者的心理咨询师,你必将会对人有一种或深或浅的谅解。人生多歧路,而短短的几十年,很多人可能是一失足成千古恨。虽然我们会看到,他们的痛苦很多都是由他们自己的错误所造成的,但是,我们也不能不感到惋惜——人本来可以更幸福,但是我们常深陷于痛苦。而这些,让我们在力所能及的时候,愿意帮助别人;在力所不及的时候,至少也愿意懂得别人。
这本书中的人的经历,可以说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寻求爱。既包括亲情之爱、异性或者同性之*,也包括友人之爱还有其他任何种类的爱。但是由于种种错误,他们在寻爱之路上得到的未必是爱。有的人,经过心理咨询终于觉悟;有的人,即使经过心理咨询也依旧茫然——这些,不禁让人为之深深叹息。
我不知读者诸君在看完这本书后,将会有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