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编辑《韧性》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回想起贝克汉姆为某知名运动品牌代言的一则电视广告。广告中,小贝配合亲手绘制的拙劣的卡通画讲述了自己的故事:1998 年世界杯上的一张红牌使他从全英格兰的宠儿变成了罪人,媒体和民众都不肯原谅他,不断有人谩骂甚至恐吓他,直到三年后,他的一记直接任意球在最后一刻将英格兰队带入了20 02 年世界杯的决赛圈。小贝说:“那一刻,所有的记者都为我起立鼓掌。能让这些苛刻的评论家为我喝彩,对我来说,这一刻非同寻常。艰难的时候总会过去,只要你能坚持下来。”
我想,这就是《韧性》想要告诉读者的东西。这本书不是专门为那些患有心理疾病或精神上、情感上受过创伤的人准备的,而是要告诉健康的正常人,如何挖掘和利用与生俱来的潜能,面对急剧的变化,化解无休止的压力。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和逆境,重要的是你选择如何去面对。只要你有磨炼自己的韧性、培养高度的复原力的意向和决心,就是一个积极的开端。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本书将手把手地辅助你完成接下来的旅程。
在成长过程中,一直被教育成一个讨人喜爱的“好孩子”吗?好孩子在家里和学校都受表扬,他们听话、守纪律,不会乱摸乱碰打烂东西,不用没完没了的“为什么” 烦扰成年人。步入社会以后,他们是企业中默默无闻的螺丝钉那一类的员工,服从工作安排,兢兢业业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当生活风平浪静、一帆风顺时,这种令人满意的表象背后的隐忧是不易察觉的,但是,一旦原来的步调和节奏被打乱,你会立刻发现一切都不对头了。
你是不是非常在意别人的眼光?你对自己的身份认同来自内心还是他人的评价?如果你对自己的认识仅限于某家公司的经理/ 职员、某个社区的居民或者某人的丈夫/ 妻子,那么当你遭遇失业、受灾或离婚之类的变故时,又该如何重新寻找和明确自己的位置呢?
你看待事物的态度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你会同时从这两方面看问题并保持其中的平衡吗?这听上去或许有点自相矛盾,面对困难和挫折,你需要积极和乐观,但是你还可以做得更好。丹麦物理学家、哥本哈根学派的创始人玻尔提出了一个“互补原理”,按照他的看法,物质世界中的客体、精神世界中的概念、语言文字中的单词,全都各自具有许多不同的“方面”,有如数学中同一个多值函数的许多不同的值。富有韧性的人也是如此,他们是高度灵活和复杂的,可以做到既内向又外向、既严肃又幽默、既积极又消极、既乐观又悲观。这是更高层次的复原能力的要求,正如老子所说的“万物负阴而抱阳”。
你在成年之后还保有孩子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吗?你能从逆境中发现意外的收获吗?有韧性的人往往能够将破坏性的经验转换成为生命中发生的最好的事件之一。如果不经历这个破坏性事件,你便没有机会发现与以往不同的、超乎你期待的新方向。
这是充满挑战的时代。变化和逆境并不可怕,我们生来就能够学会如何轻松自然地处理持续的、破坏性的变迁。要做到这一点,你需要勇气和智慧,也需要正确的技能和方法。当你在作者的引导下回答完这些问题,检视自己的观念和行为,强化正确的做法,并且尝试作者教授的新办法,你就掌握了寻找压力之下的韧性、从逆境中反弹的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