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五章,具体如下:第一章,在综述国内外自我同一性研究的基础上,将自我同一性界定为:“特定背景系统中,自我和他人互动而达成的一种自我平衡状态,这一平衡状态的达成与维持依赖于自我认识的主动性、自我表征能力以及自我调节能力;平衡的表现因背景系统的差异而表现为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自我和他人、自我和群体之间的平衡。”第二章,使用同一性状态客观测量的标准化量表(The Extended Ojective Measue of Ego Identity Status,EOM-EIS-Ⅱ),以上海市和山东省1171名小学至高中学生为研究对象,探究了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现状与规律。第三章,采用质的研究方法,对青少年在同伴群体交往过程中的自我同一性的发展机制进行总结归纳。第四章,采用作文故事分析与投射故事分析的方法,分析青少年同伴群体交往对自我同一性影响的一些结果。第五章,对各个部分的研究结果进行综合讨论,对理论分析与实证探究结果进行对照分析,并提出“同...
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五章,具体如下:
第一章,在综述国内外自我同一性研究的基础上,将自我同一性界定为:“特定背景系统中,自我和他人互动而达成的一种自我平衡状态,这一平衡状态的达成与维持依赖于自我认识的主动性、自我表征能力以及自我调节能力;平衡的表现因背景系统的差异而表现为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自我和他人、自我和群体之间的平衡。”
第二章,使用同一性状态客观测量的标准化量表(The Extended Ojective Measue of Ego Identity Status,EOM-EIS-Ⅱ),以上海市和山东省1171名小学至高中学生为研究对象,探究了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现状与规律。
第三章,采用质的研究方法,对青少年在同伴群体交往过程中的自我同一性的发展机制进行总结归纳。
第四章,采用作文故事分析与投射故事分析的方法,分析青少年同伴群体交往对自我同一性影响的一些结果。
第五章,对各个部分的研究结果进行综合讨论,对理论分析与实证探究结果进行对照分析,并提出“同伴群体交往与自我同一性发展”的结构图,从而对初中阶段青少年的同伴群体交往与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关系进行了比较系统地阐释。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