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些表述中,害羞只是内在冲突表现出来的症状而已。它代表着未被满足的本我的原始愿望。在这些愿望中,包括孩子的恋母情结,因为对母亲倾心的爱而具有排他性。这些情况当然也可能发生在父亲身上。
许多精神分析的著作都认为,害羞可以追溯到早期人格发展中本我、自我、超我三者之间整合的失调。这些著作都为我们提供了精神分析学派对害羞原因的理解。
假设约翰是一位成功战胜了害羞的男性,我们可以用精神分析法解释他的改变:他是一位强烈爱着自己母亲的男孩,由于其恋母情结未能得到满足而导致内心恐惧,甚至把父亲也看做是现实中对他有威胁的人物。由于青春期性的萌动和刺激,约翰假想他可以坦率地说出自己有乱伦趋向,但他不敢讲出来。于是,性诱惑开始变成了性禁忌,压抑的结果导致了害羞。他的自述说明他从性压抑中解放出来,他表达了自己潜藏于心的性目的,将对母亲的性冲动,替代为对强势女性的性幻想。
纽约精神分析学家唐纳德?卡普兰(Donald Kaplan)认为害羞起源于自我优势地位的确立,或者说是自恋。令人感到矛盾的是,害羞的人看起来很谦逊、文静而且有耐心,但与人相处时却充满敌意和荒诞。由于他们的感觉不能直接被表达出来,因而受到扭曲和替代,害羞由此就产生了。
害羞是一种社会性创伤,为逃避假想的威胁,病人常常在生活中表现出主观积极而且温和亲切;源于对被忽视、忽略和拒绝的恐惧,病人常常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得友好且合作。其内在的痛苦就转化为害羞。